二月底,阿里巴巴宣布重启装修业务。之所以叫重启,是阿里巴巴认为,近几年在装修业务上的拓展近乎停滞。
事实上,阿里巴巴的装修业务线一直都在运转,只不过可能以阿里的视角来看,装修业务的进展尚未达到预期。
三年前,阿里举办首届阿里家装战略峰会,那年正处在风口浪尖的淘宝天猫总裁蒋凡亲自站台,蒋凡提出:整个家装行业的线上化有巨大的需求,这就是阿里的机会。
装修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以及几乎超越所有零售行业的交易金额,使得阿里将其视为有望飙高业绩的重要赛道。
当最早的一批在淘宝、天猫上折桂的互联网家装公司悉数倒掉,目前几年在行业中披荆斩棘成长起来的家装巨头,似乎都与阿里平台没有产生什么明显的关联。
当贝壳通过收购圣都,获得强强联合效应,在家居家装板块斩获良好增长率时,阿里的江湖地位就显得较为难堪。
所以阿里在此时宣布重启装修业务,表达了他们在这个赛道上发力的决心。
但是,阿里真的有这个能力和决心吗?为什么说在装修这个赛道上,阿里可能陷入了“死局”?
01
新措施会有效吗?
关于装修业务重启的说法,淘宝天猫家装家居新零售总经理冬一的回应是,2016年前后,阿里巴巴家装业务发展迅猛,但当时的市场混乱,用户与企业平台间矛盾突出,而后阿里选择断腕,几近关停此项业务,“装修业务还要不要做?我们给自己定了两个策略,一个是等,一个是变。没想到这一等,等了五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巴巴的装修业务重启。此番淘宝天猫推出的新动作,用冬一的话说,做的是“最朴实的事情”——试图解决家装行业最严重的沉疴,信任。
此次重启,阿里推出了一些新业务,希望借此能够从消费者和装企端获得更大的权重。
阿里宣布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六个城市推出装修行业“甄选商家联盟”,与企业一同扫除业内频现的强制增项、低质交付等问题。首批公布的甄选商家有21家,包括欧派、博洛尼、住范儿、生活家等等。
阿里虽然在零售端具备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在家装行业,确定性供给才更有助于行业发展。平台需要给消费者带来公信力和安全感,这两点对应的就是甄选联盟以及用户管家两项服务。
《淘宝天猫甄选商家联盟公约》对商家服务提出硬性要求,例如及时相应客户需求,2小时回复,24小时出具解决方案;保证真材实料、价格透明、严格保证按期履约等等。
阿里推出的几项举措,乍一看是具备一定的吸引力的,但是这些公约能不能起到他们期待的效果?
02
阿里不再代表先进生产力
《淘宝天猫甄选商家联盟公约》公布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条:
第一条: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做到两小时回复,24小时出具解决方案。
第二:保证真实材实料,绝不使用不符合相关质量要求的材料;
第三:保证价格透明,绝不恶意欺骗、欺瞒消费者;
第四:保证按按期履约,严格执行合同工期完成。
其实业内人看到这四条,应该是会心一笑:如果这四条做不到,恐怕在装企圈也没法混了。现在为了争抢客户,装企都会努力改变自身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无论阿里是否有这些公约,这些内容都是装企做好业务的基本盘。
其实也能够理解阿里做这个公约的初心,阿里依靠建立买卖双方的桥梁起家,起到信任背书的作用,他们希望在装修业务线上复制,改变行业。
但是很显然,目前的公约条款,一方面对于装企来说只是基本盘,起不到提升行业服务水平的作用,又或者说,装企在这几年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草草台班子、草莽时代。
另一方面,阿里可能已经错过了站在行业制高点上引领行业变革的时机。这几年,很多头部装企已经趟出了自己的用户体验之路。
可以说,在装修领域,阿里不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
如果阿里联合了很多中小装企履行这些公约话,或许这些条款对于这些装企以及消费者是有一定效用的。但是淘宝这次合作的又主要是大品牌,所以这个公约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效力。
03
原有效率失灵
在某种程度上说,公约的内容都尚未涉及装修行业问题的轴心。
「未来商业智库」首席专家李骞老师,在“中国泛家居产业2023趋势演讲”中提出,对于流量平台来说,如果只有流量,没有后边的价值,那么流量就没有价值。
阿里作为一个平台,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附加的价值?
大家都知道,阿里是靠担保交易起家,这是链接所有买卖双方最核心的基石,那么在装修行业阿里能不能建立担保交易体系?
比如说天猫上买装修,环保不达标部分退款,或者装修超期,按一定比例扣款。
但是在装修行业做到这一点,涉及到复杂的考核机制。
平台本身是基于电商的效率的,在效率的大前提下,美妆、服饰等纯产品品牌,电商团队可以直接指挥到自己的后端的仓库,直接发货,这些品类只是货物供需匹配,平台累积的都是产品本身的运营能力。
但是装修是复杂的产品和服务的结合,也涉及到内部生产关系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效率问题,不是“你有供给,我有需求”这么简单。
在这个层面,阿里原有的效率模型失灵了。
如果淘宝要对装修环节进行监控,就要深入每个客户的装修环节,才能做到正确评判,并最终裁决赔付。不是小二简单沟通可以解决的。
对阿里来说,可能很难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做到这个层面的监管。
而且阿里此举也涉及到与装企的利益博弈问题:如果阿里的流量足够强势,或许装企愿意配合调整流程,但是阿里的流量够不够强势呢?
04
阿里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吗?
监管难度不是阿里唯一的难题。阿里现在开展装修业务,面临的是更为根本的挑战:阿里平台还具有强大吸引力吗?
阿里的装修业务轴心,是将装企的与消费者的交易线上化。从这个轴心出发,消费者和装企进行线上交易的意愿就极为关键。
我们可以关注一下,目前装企有多少消费者流量来自淘宝。
以【未来商业智库】调研的某西部头部装企为例,该装企的流量来源主要是:地方媒体流量占30%,互联网装修平台30%,字节系10%,阿里系只占到7~8%,位列第四。
从这个数值可以分析出,目前阿里对于消费者和装企来说都不具足够的吸引力。
阿里一向以大流量平台自居,消费者的确是长在淘宝上,但是对于装修业务来说,关键的问题是能不能针对性的筛选出那部分消费者。
装修用户和其他品类的用户的关键差异,就是装修用户一定是本地化用户。为此,淘宝此前也专门开通了本地化的搜索方式,装修本地化的搜索方式,但是消费者仍然没有建立在淘宝上进行本地化装修搜索的消费习惯。
从装企的角度上看,也跟阿里平台磨合了这么多年,不仅流量支持有限,其他方面的支持也很有限。而且在流量越来越分散的趋势下,阿里如果没有做出实质性改变,话语权可能进一步衰微。
05
阿里陷入多重难度困局
在这样的现实下,阿里陷入了多重难度陷阱:
第一,以超大流量平台自居的阿里,在装修流量供给上竟然少得可怜;
第二,因为来自阿里的流量比例很低,装企很难像其他行业的企业那样改变自己迎合阿里;
第三,由于阿里没有建立更好的保护交易和服务质量的机制,消费者很难改变习惯,从阿里平台上选择家装公司;
第四,互联网大厂各线条都背负着沉重的KPI压力,考核机制都较为急功近利,“既要、也要、还要”,不符合装修行业需要长时间深耕、孵化的特点,没有足够的耐心,就无法在装修行业立足;
第五,阿里在家居家装领域的投资金额巨大,整体布局渗透到了很多装修相关业务中,但是,这些棋子似乎尚未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更不要说撬动家装业务的进展。
在多重难度困局下,阿里似乎还未长出扭转乾坤的抓手,陷在低能量陷阱中无法自拔。
淘宝天猫家装行业总经理恩重在重启装修发布会上表态:装修将成为淘宝天猫家装家居业务的终局。
所谓终局,就是最难啃的“骨头”,好在这块“骨头”肉还比较多。
当年阿里巴巴从无到有崛起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装修业务线就在考验阿里是否有足够的诚意。没有了真诚的初发心,就啃不动装修这块硬骨头。
所谓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予动容,必入其中;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阿里想要突破困局,第一把钥匙要伸向自己。
文章来源:未来家居研究
责任编辑:雷达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