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奖

涉嫌垄断!损害多方利益!滋生腐败!——浅谈建筑防水材料集采乱象及三大危害

自2008年以来(甚至更早),一些“聪明”的防水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组织利益,发明了防水材料集中采购这种新鲜玩法,并不遗余力向ZF建设项目和房地产企业推荐。

在这些企业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下,目前防水材料集采已经风行全国,它们也成为了近十年来防水材料集采的最大受益者,成长为行业的头部企业。但我们却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防水材料行业的集中度在大幅提升,而建筑防水工程渗漏现象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

涉嫌垄断!损害多方利益!滋生腐败!——浅谈建筑防水材料集采乱象及三大危害
图片说明:某大型地产商项目采用防水集采品牌后的漏水“盛况”。图片来自网络。

现行的建筑防水材料(也包括其他主要建筑材料和设备)集中采购有两种常见的模式:一是在ZF工程领域,建筑材料必须选用ZF相关部门指定的“品牌库”里的产品;二是在其他建筑工程领域(主要是房地产企业项目),防水材料必须从建设单位选定的“品牌入围名单”中选择。

虽然,这两种防水材料集采模式从纸面上看,对于采购方而言有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材料/工程质量、降低资金占用等诸多好处,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却存在三大危害。

危害一:被大企业利用,成为其走向市场垄断的重要跳板,极大地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目前建筑防水材料的集中采购(其他重要建筑材料和设备领域大体也如此),无论是那种形态模式,最终都事实上都成为了大企业、甚至头部企业们的“盛宴”。

但凡一个企业/品牌,要进入当下风行的建筑材料“品牌库”或“品牌入围名单”,都要经过ZF部门/建设单位权力部门层层审核。这种审核,周期长、程序复杂,涉及部门和人员众多,由于种种无需言说的原因,其参与成本之大,是中小企业所无法承受之重,拥有资本甚至人脉优势的头部企业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竞争优势。

涉嫌垄断!损害多方利益!滋生腐败!——浅谈建筑防水材料集采乱象及三大危害

更可怕的是,很多头部企业会采用各种手段,试图渗透入ZF/建设单位决策层,掌控集采招标游戏规则的制定权(极个别甚至越俎代庖,代为操刀《资格预审文件》和《评标办法》),对中小企业设置各种“量身定制”的准入门槛,这些门槛往往很多是超标的,甚至离谱的,静候中小企业入瓮。比如:抬高营业执照注册资金和投标保证金数额、抬高垫付材料款额度、指定原材料来源、拉高个别材料的所谓“关键指标”、大幅抬高同类业绩数量、要求所谓的“行业十强”入围证明(事实上公正的“十强”排名并不存在,即便是有一些“山寨”排名,也是有收费驱动因素在里面的)、要求采用进口设备生产、某种特殊的认证……等等,五花八门,想象力惊人。

这样一来,中小企业中那些实实在在做产品和创新的企业,想赢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想公平参与竞争,比登天还难。更有甚者,某些企业对窗口期技术、新技术在试点应用或经过试点成功即将推广运用时,联结利益共同体通过红头文件的方式,在集采领域进行精准封杀和定点围剿。

在头部企业的热衷推动下,长期以往,市场集采规模在逐步加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由此被迅速压缩,市场垄断局面的形成将无法避免。至于垄断的危害,在这里就无需赘言了,全球范围内可以看看半导体设备领域,国内建材可以看看现在的水泥行业,就知道了。

人为地将中小型企业拒之门外,涉嫌“抽象行政垄断”,这跟当下国家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精神是完全相违背的。

尤为恶劣的是,在屏蔽中小企业集采参与权之后,大企业们在接下来的集采蛋糕瓜分战中“精彩”手段频出:或下狠力气运作成独家中标(这是典型的垄断行为,其中是否有某些利益交换,读者可以去联想)、或几家大企业联手围标/串标、或裙带式投标(绝大部分集采要求不低于两家或三家入围,在这种前提下,有把握中标的企业,帮助别的企业一同中标),实在不行,相互举报抹黑……人性的贪婪、功利和丑恶,在商业领域真实地映射出来。

涉嫌垄断!损害多方利益!滋生腐败!——浅谈建筑防水材料集采乱象及三大危害

材料集采被大企业所裹挟还有另外一个弊端,那就是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机会和路径被极大地切断(因为大宗集采基本上围绕常规产品展开),阻碍国家大力推行和倡导的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之路。同时,引进入中国市场的那些国外先进材料及技术也几无立足之地(因为绝大部分外国知名企业,从经营理念和财务制度上,是不允许产生项目公关费用的)。

由于缺少了国内“小和尚”和外来“大和尚”的鲶鱼效应,国产材料和技术的进步,这么多年来可以用蜗步龟移来形容,比如在高分子防水材料技术与制造领域,我们至少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以上。中国防水材料和技术的出口额少到几乎可以忽略,其中大部分材料的外销,来自于跟随中字头建筑公司涉外投标和援外建设而产生。

危害二:偏离初心,损害多方利益

管理疏忽,建设单位好心却砸了自己的脚。一些掌握“集采库”和“品牌入围名单”权的关键管理人员,或被不良企业的营销人员蒙蔽,或与他们狼狈为奸,导致有些地方ZF项目集采材料的价格高于市场正常价格(同为大订单的情况下)。这部分本可避免的上升成本,或直接增加了建设投资(通过设计变更和追加投资实现),或直接转嫁给了施工企业(下一点另行展开)。

据相关专家调查了解,在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供货条件下,某些地方“集采库”中的企业材料供货价格,远高于市场上其他正规企业材料供货价格的现象不在少数。

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部分不良材料企业会打通各个质检、验收环节,或降低供货标准,或虚报供货数量,可谓坏事干净。

这么多年来,由于漏水问题,几乎所有地产企业都深受了业主维权之苦,承受了市场声誉和经济上的双重损失。2019年8月8日,在2019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博鳌大讲堂”环节和博鳌直播间里,蓝绿双城董事长曹舟南放言:“现在哪个开发商敢跳出来说,我造的房子是不漏水的?一家都不敢跳出来!”

涉嫌垄断!损害多方利益!滋生腐败!——浅谈建筑防水材料集采乱象及三大危害

在地产行业大面积推行防水材料集采十年之后听到此话,难道对防水行业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吗?曹舟南先生这句话像一记响亮的耳光,至于打在谁的脸上,谁会痛,当局者心知肚明。

建设单位和地产企业满腔热忱推行材料集采,由于各种疏忽和问题,很容易弄巧成拙,钱没少花、精力没少投入,可能事情还不一定能办好。

建筑施工企业成为直接受害者,防水下游产业链遭受盘剥打压。

据测算,防水材料成本占防水工程总成本的60%以上。对于承担建筑施工的企业来说,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是追求效益的主要措施。以一个年营业额规模10亿元左右的施工企业来举例,营业额中的材料成本占50%,则为5亿元。假如降低1%的采购成本,企业盈利就会增加500万元。这笔收益完全有可能通过更市场化的采购行为得以实现。

然而,在现行的防水材料集采模式下,施工企业在防水材料的选择上完全丧失了话语权。如果集采指定的材料价格偏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或者实际给到的分项工程包工包料价格偏低(有这样一种现象:某些头部企业在确保自身材料/品牌入围的情况下,打着为采购方节省成本的旗号,不顾及防水下游产业链群体的利益和生存需要,指导采购方压缩施工环节价格),哪怕自行采购更划算(同质情况下),也是白搭,因为你改变不了现状。

由是,一部分良心的建筑施工企业,会选择硬扛这个强加的超预算成本,接受防水分项工程不盈利甚至亏损的厄运。

另外一部分黑心的建筑施工企业,则会选择克扣防水工程分包商,使得防水下游产业链遭受盘剥打压。

导致大量的防水分包商于是面临三难选择:如果硬着头皮认真做,是找死。因为在包工包料总费用被锁死的情况下,扣除总包方利润比例和其他必要前、后期成本(购买集采材料、支付人工、缴纳税费,长周期回款成本,各种其他费用开支)之后,专业商拿到手的价格常常远低于集采双包中标价,无限接近实际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如果不做,没饭吃,自然是等死。如果挂羊头卖狗肉做,以平衡预算(或偷工减料,或用一部分集采指定材料,用一部分自行采购的非标材料)。但一旦出现闪失,就将吃不了兜着走,最终得不偿失。

实际的情况是,大量的专业分包队伍及其熟练工匠,宁可选择不接这样的防水工程,也不愿将自己置于险境。问题是,这样的涉集采防水工程比比皆是。防水工程质量三分靠材料、七分靠施工。在良知和生存面前,他们能坚守多久呢?

头部防水企业们机关算尽,也难逃受害命运。

实行集中战略采购,前面提到过,纸面上对于采购方而言有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材料/工程质量、降低资金占用等诸多好处。

早在2015年,笔者就断言,房地产企业所谓的建筑材料“集采”,是与虎谋皮的最后 “晚餐”,其用意未必皆善。大家这几年实际上也看到了,这种战略集采的意图已经严重变味和扭曲,变成了地产企业变相融资和转嫁风险的手段(为了获得地产集采订单,防水企业被迫接受地产企业融资的要求,合同额/融资额甚至达到1:1的比例,比如:签订1亿元防水材料订单,要向地产企业出借1亿元资金),至于集采的初心,地产企业恐怕早放到了靠后的位置。

而头部防水企业们将计就计,基于自身的资金优势和融资的便利,将地产企业这种厚颜无耻的融资手段视为一种屏蔽竞争对手的门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这股歪风的盛行和越演越烈。

这些年,头部企业们或为了称霸野心,或为了跪舔资本,盲目追求业绩报表营业收入一栏绝对数字,而ZF项目集采和地产企业集采自然是最佳实现路径,这也就不难理解它们为何要不惜一切成本和代价,无视近在眼前的巨大风险,饮鸩止渴般地逐鹿“集采”游戏。

最终,“三道红线”政策一出,击鼓传花游戏戛然而止,无数巨大的身躯坠入“集采”深渊。其中,好一点的头部材料企业通过大面积裁员、消减开支、“撕破脸皮”回收资金,尚可断臂求生;而底子薄的材料企业则往往措手无策,呆若木鸡,“非死即残”。某老牌前十防水企业在这一波中据说已经呈躺平状,其十分看中的WK地产集采合作也只能选择主动退出。唐寅在《醒世》诗中写道:“人算不如天算巧,机心争似道心平。”头部防水企业们正是成也集采,败也集采!

危害三:事实上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法国启蒙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有一句名言:“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的倾向。”

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

无论是ZF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的“品牌库”,还是大型地产商的“品牌入围名单“,实质上都为某些掌管权力的人提供了一个权力寻租的通道,同时也让资本驱动下的不法企业寻找到一条靠灰色甚至黑色手段快速成长、赢得竞争优势的捷径,所谓的“品牌库”和“品牌入围名单”事实上变成了一个滋生腐败的温床。

这种腐败,违背了集采的初心,破坏了竞争的公平性,变相增加了采购成本,助推了垄断的形成,实在是可恶、可鄙!

三点建议

建议一:整饬、规范集采行为。

从长远发展来看,当下的“集采库”或“品牌入围名单”的做法,明显有悖于公平竞争法则,呈现出明显的反市场化特征,沦为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工具,并未能真正推动防水工程质量的明显提升,可以说弊大于利。

这种乱象必须尽快扭转:一是切实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国办发[2022]30号)文件精神,迅速取消各地区违规设置的供应商预选库、资格库、名录库等;二是对于房地产领域集采,则要端正集采动机,加强权力监督,杜绝集采全流程管理漏洞,避免个人腐败甚至组织腐败,避免集采被具有垄断性质的组织所利用。

建议二:构建阳光、健康的竞争环境。

力争通过对集采领域诸多行为的整顿,推动建筑防水材料市场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公平、充分竞争的大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广大中小企业可以获得对等的竞争机会和生存机会;在这个环境下,新材料、新技术(包括低碳、环保材料),国外先进新材料、新技术(比如说光伏防水用高分子材料)可以得到切实的推广和应用;在这个环境下,整个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可以得到稳步的提高,逐步根治建筑渗漏顽疾,从而推动中国建筑防水行业实现质的突破,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建议三:保留生存空间,引导中小企业做强。

目前,民建建筑工程已从高峰期进入下行通道,建筑防水材料市场自然受到了很大影响,迎来了近二三十年最难熬的时刻。由于近几年防水龙头企业们的急速建厂扩张,使得防水材料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恐怕供应全球市场都有富余),市场竞争已到了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

对于某协会个别人提出的中国建筑防水行业应向M国看齐,实现大企业主导和垄断市场的主张,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建筑防水就是民生行业,是几百万从业者的行业,在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下的,一个科学、健康发展的防水行业应该是鼓励和提倡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而不是听任建筑防水市场一步步滑向由资本裹挟的垄断集团及其代言人为所欲为的深渊。在这个深渊背景下,建筑防水行业会呈现一种畸形的发展姿态:包括垄断集团掌控和左右国家规范、标准、规程的制定,侵吞社会利益,饱一己私囊;包括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社会财富浪费,人员大量失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诸多不安定的因素,等等。

涉嫌垄断!损害多方利益!滋生腐败!——浅谈建筑防水材料集采乱象及三大危害

2021年11月18日,副部级的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垄断法》正式实施,成为中国反垄断的里程碑事件。

我们应拿出相应的政策和具体的举措,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走差异化、精细化和服务升级之路,鼓励它们成为细分甚至超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或“小巨人”,让它们成为行业生态中活跃的一环,成为社会经济建设持久的有生力量。(大隐于水先生 易举/段云芳)

文章来源:大隐于水先生 易举/段云芳

责任编辑:陆虎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上一篇 2022-10-12 11:15
下一篇 2022-10-12 11:30

狸巢家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