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工程出海已成为企业突破国内市场局限、寻求新增长空间的关键战略。江河集团在幕墙工程领域的实践,以及欧派在定制家居海外业务的拓展,为我们揭示了工程出海的全新内涵——工程制造协同出海。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依托国内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结合海外市场需求,实现高效资源配置与市场拓展,摒弃传统“零散材料+大量工人”的粗放出海模式,转向“装配化制造+管理模式输出”的现代化路径。
而在这一进程中,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更是支撑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力量。
一、工程制造协同出海的实践样本
(一)江河集团:幕墙工程的全球化布局
江河集团的出海成绩单堪称亮眼。2024年,其海外业务(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增订单达76.3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幕墙订单约37亿元,同比增长56%;内装订单38.8亿元,同比增长58%。一系列地标性项目如澳门梦幻城、新加坡金沙娱乐城、阿联酋阿布扎比天空塔、加拿大多伦多项目等,均出自江河之手。
支撑这一成就的,是其独特的制造协同策略。江河集团在国内设立多个生产基地,以广州基地为例,通过完备的生产设施、成熟工艺与规模化效应,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组装的全流程作业。产品集中生产后运往海外项目地,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保障了产品质量,更规避了海外设厂面临的政策、文化、人力管理等复杂问题,显著提升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
(二)欧派:定制家居的跨国协同模式
欧派的海外业务同样极具借鉴意义。通过在国外设立销售网点开展量尺服务,收集当地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数据,并实时传输回国内工厂。国内工厂凭借先进设备、熟练工人和完善供应链体系,高效精准地完成生产,再通过物流运输将成品送达海外客户手中。这种“前端销售需求反馈+后端国内生产”的跨国协同模式,精准满足了当地市场的独特需求,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二、借鉴国际经验:从人力输出到模式输出
工程出海若单纯依赖大量建筑工人外派,不仅易触犯当地法律,更无法发挥我国制造业强国的核心优势。回顾日本90年代工程企业出海经验,其以布鲁革水电站项目为代表,通过输出先进管理模式与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在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同时,大幅减少人力外派,实现高效运营。这一模式为我国企业指明方向:应减少对大规模人力输出的依赖,转而聚焦国内制造业在技术、工艺、供应链配套等方面的长处,结合工程所在国劳动力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三、工程制造协同出海的核心逻辑与配套支撑
工程制造协同出海本质上是全球化分工协作的产物。企业可将国内制造作为海外工程的坚实后盾,集中精力提升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效率与质量;同时在海外专注于市场开拓、项目管理和售后服务。在此过程中,物流运输、信息技术等配套产业需同步升级,确保生产端与工程现场的高效对接。而人才培养,则是保障这一体系高效运转的“源头活水”。
近日,江河集团2025年“大洋班”一期培训圆满收官,为工程出海的人才战略注入了新动能。在大洋班开班仪式上,江河集团刘董事长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强调,出海征程绝非一蹴而就,企业既要总结过往经验教训,在复盘中沉淀打磨,更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磨刀不误砍柴工”,刘董事长指出,出海团队成员需扎实语言基础,充分做好知识、技能储备,循序渐进地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让个人专业技能更加锐利。通过“大洋班”等系统化培养机制,江河集团致力于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具备国际视野、熟悉跨文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海外业务的稳健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未来展望: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推动“中国工程智造”走向世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释放,为工程制造协同出海创造了广阔空间。2025年,金螳螂等企业已将海外业务列为战略重点,预示着更多中国企业将加入这一浪潮。未来,企业不仅要借鉴江河集团、欧派的实践经验,参考日本企业的模式创新,更要以人才培养为根基,探索适合自身的出海路径。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构建全球产业链布局、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中国建造”“中国工程智造”在国际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制造与中国智慧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文章来源:奥视装饰头条
责任编辑:李德胜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