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联合主办的“陶业长征”——2022全国陶瓷砖(瓦)产能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陶瓷砖年产能达120多亿㎡,相比两年前的2020年略有增长,但根据供应商预计及行业普遍的看法,2022年全国瓷砖产量或仅为60~65亿平方米之间。
如果这一预测数据准确真实,那么2022年,全国陶瓷砖产能利用率或仅有50%左右,一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一半的瓷砖产能闲置,这在中国建陶发展史上从未有过,不仅如此,从各大陶瓷产区企业反馈来看,今年陶瓷企业库存压力远胜往年。
生产周期创新低
2022瓷砖年产量仅有60~65亿㎡?
2022年陶瓷企业开局,与往年大体无异,春节后陆续窑火兴旺,由于上一年停窑较早、库存偏低,开年后遇上终端补货潮,一时间产销两旺——除了广东。在一路攀升的能源成本直接影响下,广东总数不到700条的生产线,最高开窑率在50%左右。
但开年旺季持续时间较短,无论厂家还是经销商,整体反馈市场“旺季,仅仅维持了1个月左右便快速冷淡下去”。以致未到6月份,就出现不少产区和企业因市场因素停产减产,此后所谓的“金九银十”没有出现奇迹。
从7月到11月,“陶业长征”——全国陶瓷砖(瓦)产能调研团队在全国各陶瓷企业实地走访了解到,广东、江西、福建、四川、广西、山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多个产区大多数企业均出现了往年同期未有之低的产销率,库存爆仓,瓷砖成品堆满仓库、厂内过道,甚至厂外路边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多不得不采取暂时停产、减产措施,消化库存后再复产,因此各地普遍出现了开开停停的局面,其间累计停产时间超过2个月的企业不在少数。
在较为典型的广东产区,叠加天然气成本居高不下的影响,下半年整体开窑率仅维持在30%左右,其中不乏知名企业生产线全停数月。如,9月份清远一陶瓷产区50多条生产线,正常在产的仅有10多条。肇庆、江门等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的产区,正常生产同样大受影响。
不惟市场的直接影响,疫情管控、环保、高温等客观因素,也对福建、四川、大北方等诸多产区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如福建泉州3~4月疫情期间进出原料、瓷砖受到巨大掣肘,也推高了生产成本;川渝因高温缺电、环保多次停产、减产。
实际上,2022年全国陶瓷砖(瓦)生产线正常运行时间相比2021年限电时间要少得多,基于今年的现状,根据供应商预计及行业普遍的看法,2022年全国陶瓷砖产量或仅有60~65亿平方米,也就是说产能利用率仅在50%左右。
产能较巅峰期仅下滑10%
实际产量仍超出市场需求
一半的产能闲置,仍阻挡不了2022年陶瓷厂家 ,甚至经销商库存整体高于往年同期,也就是说市场实际需求,低于实际产量。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2021年以来,房地产形势急转直下,愈发深刻影响到息息相关的陶瓷行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2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3.3%,而在2020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是17.6亿平方米;房屋新开工面积111632万平方米,下降38.9%;房屋竣工面积55709万平方米,下降19.0%。
更大的变化是,房地产企业拿地热情大大降低:前11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845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4%。
不惟商品房,即使是农村自建房建设,也在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后,需求不再旺盛。
考虑到瓷砖消费相对于房地产具有滞后性,无论从哪个数据看,目前的房地产形势还将继续影响到陶瓷行业未来1~2年的市场需求。
但另一方面,2022瓷砖年产能不仅保持在125亿平方米以上,与高峰时的140亿平方米相比,仅仅减少了10%左右。而且更多的动辄日产4~6万平方米,甚至7~8万平方米超级大产能生产线正在陆续取代小产能生产线,通过产能拉大、降低成本攫取市场份额。
造成最直接的影响是,陶瓷企业、生产线虽然在减少,但产能却未能实现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萎缩,这更加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也就造成了即使产能利用率仅有50%,也难以实现产销平衡。而这种局面,未来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多品类产能利用率偏低
不少陶企选择直接退出
在上述将近50%闲置的产能中,不少产品品类的生产线闲置尤为突出。包括外墙砖、瓷片、抛光砖,甚至时下流行的岩板。
在目前全国仅剩的不到200条外墙砖生产线中,能够全年正常运营的不到50条,正常生产超过半年的不到50%,且存在不少已经闲置1~2年之久的生产线。
同样“不受待见”的还有瓷片,由于受性价比更高的中板和地砖上墙冲击,原本单线产量大、成本低的瓷片,市场持续萎缩。即使目前全国仅剩200多条瓷片生产线,但相互竞争依然激烈,导致陷入“一面没有订单,一面没有利润”的困境,因此不少企业瓷片生产线爆仓快、停产时间长。
而抛光砖,已经沦落至全国生产线不足90条,仅有广东、河北、江西、湖北等少数产区还保留有抛光砖生产线,其中广东占了将近60条,不过实际产能利用率也不到一半。
除此之外,近年来被陶瓷行业认为是新蓝海的岩板,产能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今年大量岩板线产能释放严重不足,甚至不少生产线只能转产其他产品。
不仅陶瓷砖如此,陶瓷瓦产能利用率同样偏低,由于2020年前的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带动陶瓷瓦迎来了发展高峰期。最高时生产线达到300条,但随着全面脱贫,需求骤减,如今生产线已萎缩1/6,且大多数陶瓷瓦生产线一年仅能维持半年的生产周期。
2022年,从品类上看,仅有中板、750×1500mm、地铺石等产品的生产较为旺盛。从企业特点上看,超大单线产能、成本低的常规产品生产线仍表现突出。
部分经历长时间停产的生产线,等待着的一般只有几种命运:
一、拥有大量生产线的企业,部分生产线闲置并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如部分一线企业;
二、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流,可以维持短期内甚至长达半年的停产,市场好转经过检修后再恢复正常生产,如部分中型企业;
三、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将原有生产线改造,改产其他市场流行产品。如外墙砖改地铺石、瓷片改中板等;
四、企业综合考虑生产线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也无改造可能,直接选择退出部分生产线甚至整厂退出,或转型。如广东过去2年退出60多条生产线、福建退出40多条生产线、江西50多条生产线转产锂电等;
更有部分企业,停着、停着就再也没开起来……
未来,陶瓷行业面对的市场环境还将更加纷繁复杂,供大于求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最终最适合的产能需求是多少?闲置产能该何去何从?哪些企业、哪些生产线能最终保留下来?
注:本文产能,均以每年310天生产周期计算。
文章来源:陶瓷信息精选
责任编辑:雷达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